曲水流觴是源於中國上巳節 ( 夏曆三月第一個巳日 ) 的一種遊戲,其後流布於日韓。人們舉行祓禊(音浮夕——沐浴水中,以除不祥)儀式後,坐於河渠兩旁,上游放置酒杯,酒杯順流而下,眾人取杯飲酒,暢論古今。故逸詩有云:「羽觴隨波泛」。
王羲之在《蘭亭集序》提到 : 「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 ,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李白在《春夜宴桃李園序》提到 : 「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作,何伸雅懷 ? 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
而沈復在《浮生六記》也提到 :「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説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一任他人情反覆,世態炎涼,優遊閑歲月,瀟灑度時光。」
這些「引曲水以流飛觴」的典故,最早為避邪的儀式,從王羲之起,已蔚為文人吟哦詠嘆的雅興了。所謂「羽觴」是指口大,雙耳似翼,以利手持的酒杯。李白的「飛羽觴而醉月」,月不醉人,人已自醉。
「曲水流觴」就是把盛著酒的觴(木或陶製、體小而輕的酒杯)置於水渠中任其漂流,參與者飲酒作詩的雅興。
王羲之說 : 「雖無絲竹管絃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看得出曲水流觴的目的既非在酒,也非在詩,而在於暢敘幽幽之情懷。雖然當天沒有絲竹管絃之盛,但斗膽猜測,有些人在吟詠時,是有管絃助興的。
李白說 : 「如詩不成,罰依金谷酒數。」這說明了做不成詩歌,對不上詞賦,是有罰則的,而且這玩意也不止玩一次,而是規矩早立了,就按照金谷所立的酒數吧!
但究竟在哪裡聊 ? 與誰聊 ? 又聊了哪些內容呢?沈復說 :「約幾個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適性,或曲水流觴;或説些善因果報,或論些今古興亡。」為何要在野外溪旁呢?因為可以「看花枝堆錦繡,聽鳥語弄笙簧。」而沈復筆下不屑,心中深深罣記的卻是「人情的反覆,世態的炎涼。」
古文的有趣,在於可以看出古人崇尚甚麼 ? 玩些甚麼 ? 甚至在乎些甚麼 ? 但酒喝足了,詩興也壯飛了,頹然就醉,不知東方之既白,不過求一「樂」字耳 ! 故王羲之在《蘭亭集序》還提到:「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遊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仰觀宇宙 ? 俯察品類 ? 可見幾個讀過書的酒鬼湊在一起,話題是包山包海的,思緒是逸散無攔的,酒杯是迤邐而至的,情懷是悠然暢適的。
「曲水流觴」後來傳到東洋,經過多年的演變已成為日本女兒節的一部分。而台灣呢 ? 喝酒的時候,身旁沒有茂林脩竹,只有酒促小姐的殷勤推薦 ; 沒有曲水廻環,只有堆滿一桌的蝦殼蟹螯,至於吟詩作對,嗯!這裡就不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