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13日 星期五

副刊/我投入身心研究的契機與歷程

0810英渱簽書 0 scaled
為《花鑰心流》讀者簽書。圖:倪英渱提供

我曾有不少機會廁身不同的體制外教育現場,我在乎如何讓每個人依其本然的特質,盡情去發揮,並且成為他自己。後來遇見的學生和家長越多,越能理解一個人長出的樣貌,和其主要照護者的生命經驗有很大的關聯。而這些個體要能發展出自己獨特的天賦,都需要有可以依循的方式,一開始我以為家庭動力的研究,或者心理分析可以幫忙達到這個目標,後來我發現,往往內心理解了,身體卻動彈不得,沒有能動性,也不可能在同樣的身心狀態下,做出有別於過去的回應和行動。

 

當我們理解,原來身體記憶了所有的過去,接下來的命題將會是,如何透過身體復原個體的心靈動力?這在台灣與國際的心理學界,已經是非常多研究者和治療者倡議和推廣的焦點。我並非心理與治療學者,只是一個用自身的生命和身體來實證的人,我認為關鍵在於把所有的身心反應視為一個個的「訪客」,鍛鍊觀看、允許和容納這些身心反應的一個空間,也就是丹尼爾席格提到的「容納之窗」。

 

身心為一體,釋放情緒從身體開始

近幾十年的心理研究紛紛轉向身心合一的治療路徑,大多數研究者與治療者紛紛指出,純粹的認知治療對於患者的幫助是非常緩慢的,身體需要體驗、釋放、神經調節、有意識的調整呼吸、注意力的聚焦練習,並且需要有次第、有階梯性的從身體感覺練習,逐步進入心靈層面的覺知和調整。

 

創傷研究的先驅貝塞爾‧范德寇醫生,以其三十多年在創傷治療的臨床經驗,揭示創傷如何刻印在大腦迴路、警報系統和身體感覺中,彷彿過往創傷凍結在身體,受創者的杏仁核隨時發出警報,壓力荷爾蒙因此升高,全面影響生理、心理、人際和一切社會行為。

 

就算壓力源已經不存在生活中,但創傷者如果沒有經過適當的身心回復歷程,等於過往的衝擊並沒有被「完結」,身體的警報器會不由自主地被過度喚起,或者依然凍結在無法自由行動的狀態裡。

 

0810英渱 0
肢體像靈魂的一面鏡子。圖:倪英渱提供

形體與心靈的對應

心理學家肯恩.戴特沃德Ken Dychtwald Ph.D長年研究肢體心靈,同時也在大學教授心理學,他在著作《身心合一》中提到,肢體就像靈魂的一面鏡子,不管是生理或情感的創傷,皆會導致肌肉及筋膜的緊縮與硬化,喪失原有的協調與活力、彈性與平衡,最終造成病痛和心靈失調。

 

肯恩.戴特沃德認為,胸腔儲存被遺棄或忽略的情緒,背部上方儲存憤怒,下顎儲存悲傷,肩膀儲存負擔與責任帶來的壓力。目前肢體心靈、中醫情志學和德國的反射區療法,不約而同的指出,身體不同部位和內臟都對應不同情緒,例如中醫認為恐傷腎、思傷脾、悲傷肺…… 整合這些學派的論點,有時會有不同的洞見和啟發,同時也會有相互重疊,也就是各派都認同的一些論述。

 

對我來說,研究不同學派帶來的觀察是有趣的,包括費登奎斯、羅夫按摩或彼得列文等身心研究以及身體經驗學派,他們共同的交集是「從身體來理解並轉化心靈,將超越以往純在認知上工作的效能」

 

當事件來考驗我們,我們的情緒反應,往往源於長期鎖在身體裡的過往,要從看法去解鎖,是相當困難的。

 

情緒的湧現,就像洪水漫出河道,這時可以練習把注意力聚焦到當下身體的反應,同時深深呼吸,錨定在呼吸,或者找一個身體裡相對舒服的位置,作為注意力聚焦的部位,練習讓自己穩定下來。

 

只要我們持續以身體為橋梁,來支持和照顧自己,就能輕鬆超越原本的模式與框架,重拾身心的平靜與愉悅。

 

作者:倪英渱
25歲開始學習療癒,38歲出書,39歲生娃。
《花鑰心流》作者。
情緒花園澳洲花晶療癒學院創辦人。
《聆聽身體》(商周出版,2023)八月即將上市。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