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7月27日 星期六

【桃園文選】遇見-莊子‧逍遙遊

第一次感覺和莊子這麼接近,與他心領神會,意念相交。一份望想,讓我從退休人士,搖身成為一個中文系所的研究生。對於中國文學底蘊毫無基礎的我,憑藉著一份熱誠與一份傻勁,勇敢地投入學術研究的領域。開學第一天,系主任在先秦諸子的課堂裡,請我們自行認養一位研究,從孔子、孟子、荀子、老子、莊子、墨子、韓非子等洋洋灑灑不一而足。先秦諸子,對我而言只聞其名,不識其人,更遑論思想著作的研究。同學們一個個選定主題,而我還在發傻呆愣,選誰?當系主任眼神與我相對,我只好硬著頭皮哂哂說道:「莊子可以嗎?」。

大樗樹,「臃腫而不中繩墨,卷曲而不中規矩」,完全是無用之材,永遠不會受刀斧斫砍,因此能長成參天巨木,庇蔭大地,滋養生靈。圖:鄭國雄 攝

隨著時間一點一滴慢慢沿著學校樓梯緩緩滑洩,完全沒有研究經驗與研究基礎的我,真不知道從何下手。看著同學屢屢從圖書館抱著一疊書出來,我也在三十年後,再度走進圖書館,找尋我的研究素材。看著書架上琳朗滿目的《莊子》著作,裡面的作者讓人眼花撩亂,其中除了有一面之雅的楊照外,每一位作者(學者)的名字對我都極其陌生,翻閱各著作內容後,我也抱著一堆《莊子》迎著朗朗月光,走在寂靜的校園,感受自己呼吸與心跳的聲音,心想至少這是個開始吧。

 
           

閱讀《莊子》是時機的巧然或機會的偶然?還是因緣俱足?讓我在天命之年得以領略《莊子》的生命思想之美。《莊子》是生活智慧的結晶,是對生命反思的作品,這個年紀來品讀《莊子》真的另有一番滋味。從內篇《莊子‧逍遙遊》的寓言中細細品味莊子的思想,鯤鵬的故事,用了極其誇飾的手法來形容鯤鵬之大,「北冥有魚,其名為鯤。鯤之大,不知其幾千里也。化而為鳥,其名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也」,光從文字的判讀,心中或許會有無限疑惑,這是真的嗎?還是莊子荒誕不經的幻想?其實在中學時期,國文課就接觸過這篇文章,但對於莊子的設喻是無法理解的,在那青春正好,思想單純的叛逆時期,哪能體會生命的成長與轉化呢?鯤其實是小魚(郭慶籓‧莊子集釋),而在生命成長的過程中變成一條幾千里大的魚,這正在敘述我們人的成長歷程,生命由小到大的茁壯。化為鵬,鵬之背不知其幾千里,由一條魚飛昇轉化成鳥,又是一個荒謬的設喻,「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去以六月息者也」,但其內涵不正是告訴我們,生命要經過轉化積厚,把握機會乘六月之息才能躍昇於九萬里天呢?「沒有一番寒徹骨,焉得梅花撲鼻香」,生命的體悟不正是如此嗎?

 
           

人的渺小,來自懵懂與無知,而蜩於學鳩之譏,不諦是這類自我感覺良好、目光如豆的人最佳寫照,「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這九萬里而南為?」,學鳩為自己飛於樹間而滿足,而質疑大鵬為何要憑風而起飛於九萬里?人志氣的高低與眼界的大小,就如鵬與鳩之對比,在滾滾紅塵之中是屢見不鮮,有人才德不備又愛指東道西,有人爭功諉過又怕責任上身,此非如學鳩之類嗎?。

富貴榮華,功名利祿是多少人追求的夢想,多少人汲汲營營,就是想在普世的價值中,創造一身榮耀。但名利終究是身外之物,許由之拒於帝堯,就是看清事實的本質,才會有「名者,實之賓也,吾將為賓乎?」役於物、囿於名,生命將永遠禁錮於「名」與「物」之間。智者如許由,不為帝王之名所迷惑,生命的自主由自己主宰,沒有世俗的枷鎖,生命得以逍遙。

初讀《莊子》,總以為莊子思想如此消極避世,凡事不伎不求,在競爭如此激烈的環境中如何實踐莊子思想?在凡事講求績效,在人我之間講求利害的現實中,不被生吞活剝嗎?但細品其況味後,才明白「無用之用,才是大用」,就如那棵長於偏遠之鄉的大樗樹,「臃腫而不中繩墨,卷曲而不中規矩」,完全是無用之材,所以對人無害,且毫無可用,永遠不會受刀斧斫砍,因此能長成參天巨木,庇蔭大地,滋養生靈,無用嗎?大用也。

莊子思想是給忙碌的現代人,一劑安頓身心的解方,生活總是在忙與盲中渡過,忙於五斗米的給予,盲於不知心靈的出路。在身心俱疲之際,解讀莊子,讓自己學會「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讓心神得以「乘天地之正,御六氣之辯」,逍遙於無何有之鄉。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