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重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  控制阻塞危險因子避免截肢

by 記者劉筱寧
02:15
分享這篇新聞: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指主動脈弓以下的動脈產生粥狀硬化,隨著病程進展,動脈管徑越來越窄,影響血液灌流,其組織缺血症狀多發生於下肢。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患者須進行危險因子的矯正,控制周邊血管阻塞的危險因子,預防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持續惡化。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指主動脈弓以下的動脈產生粥狀硬化,組織缺血症狀多發生於下肢。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北榮桃園分院院長盧星華表示,動脈阻塞性疾病依症狀嚴重度分為四期,第一期極輕微或無症狀、第二期間歇性跛行、第三期走路時感到疼痛、第四期腳部開始出現潰瘍。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危險因子包括:年齡、性別(男性)、家族史、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及心血管疾病等,為確立診斷,病人可能須接受上下肢血壓比檢查、超音波、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血管攝影等檢查。在接受相關檢查時,醫護人員會進一步提供相關資訊給病人供參考。

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是指主動脈弓以下的動脈產生粥狀硬化,組織缺血症狀多發生於下肢。圖:北榮桃園分院提供

臺北榮民總醫院桃園分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洪國峻說明,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治療方法除了按時服用醫師開立的抗血小板及降血脂等藥物控制外,還有手術治療,微小侵入性治療、血管重建手術及截肢手術。

盧星華指出,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患者須進行危險因子的矯正,由於抽菸是發生周邊血管阻塞疾病最重要的危險因子,手術治療的第一步便是戒菸,再來就是控制血糖、降血脂治療及控制血壓。另外,應有適當的運動、確實做好雙腳保養以及按時服用醫師開立之抗血小板及降血脂等藥物,以預防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持續惡化。

讀者迴響

您可能也會喜歡

Adblock Detected

Please support us by disabling your AdBlocker extension from your browsers for our webs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