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02日 星期六

副刊/長長的虛無——《西線無戰事》

西線無戰事
電影《西線無戰事》取材自雷馬克的同名小說。圖:翻攝自《西線無戰事》劇照

電影《西線無戰事》取材自雷馬克的同名小說(1928),背景聚焦於第一次世界大戰(1914 – 1918)德國西線與法軍對峙的戰場。敘事結構清晰完整,前後呼應處極多,顯現導演鋪排的細心,亦見戰爭難以逃脫的悲苦循環。

 

 
           

故事開端是軍服的生產線,然而衣料的來源並非工廠,而是戰場:堆積成山的屍體等待焚燒,旁邊是一大落剛脫下來的軍大衣和軍靴,一車一車浸血的「物資」被送回後方,女工們一字排開,有條不紊地沸水消毒、晾曬、縫補,畫面一轉來到新兵報到隊伍,整齊疊好的軍大衣又交到下一位興奮的新兵手上——又開始了。而鏡頭最後轉到地面:被撕下(死亡/不存在/被取消)的姓名標籤,結局已定。

 
           

 

劇情主線圍繞在17歲的保羅身上,熱血愛國的他受到學校老師的演講激勵,偽造父母簽名和一群好友志氣昂揚一同上了戰場。震撼教育隨即到來,保羅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轟炸之後搜集「狗牌」,一個個血肉之軀被簡化回一個姓名和一串數字,保羅摘下好友路德維希的「狗牌」,戰爭的面貌於此展開。

 

一年多後,保羅早已習慣在壕溝的攻防戰來回廝殺,整場戰事的戰線幾乎就在這數百公尺前後來回,並無顯著變化,卻已有三百萬人葬身此處,戰爭的意義恰如此西線戰場:漫長、虛無,徒留傷痛。此時終於有人要停止無意義的殺戮,幾經波折下雙方簽訂將在1918年11月11日上午11點停戰,一切看似有了轉機與盼頭。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渴望和平,前線的將軍一心想恢復當年鐵血宰相俾斯麥打敗法國的榮光,一介士兵的性命與期望對他無足輕重,11日上午10點45分,士兵最後一次接到向前攻擊的命令,暴動與反抗者直接就地格殺,面對橫豎都是虛無的死,保羅再一次向前線奔去。十五分鐘的戰場好像一輩子這麼長,穿越槍林彈雨,跳進壕溝,槍枝與刺刀已被打飛,剩下紮紮實實的肉搏,頭被按在泥濘裡命懸一線,奮力反擊後是掩體中的緊張與對峙,最後一刻,背後的士兵將刺刀刺穿保羅的心臟,十一點,戰爭停止了。敵軍靜靜地看著流著血的保羅,近乎永恆的凝視——沒有人知道這是為了什麼。

 

最後鏡頭帶向曾被保羅救過的新兵,手上一袋沉甸甸的「狗牌」,新兵的震撼教育是戰場的日常,而當新兵走向坐立不動的保羅,一切似乎靜止,展示了毫無慈悲、重複虛無的世界。

 

我們是否從中得到教訓?似乎沒有。如今「1111」的意義只剩下資本主義對慾望的瘋狂刺激,「無戰事」的描寫在緊繃的國際局勢中更顯諷刺。此時能有《西線無戰事》這部作品或是一記當頭棒喝,在資訊戰高張、人們被大量訊息淹沒近乎麻木之時,我們先要「看見」,才有可能抵抗虛無的悲苦循環。

 

作者:季竺怡
IG「樂遊原(@leyou_yuan)」共同經營者。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