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3日 星期五

副刊/寫在出社會之後:從新聞所畢業 我成為一名前端工程師(中)

契機始於一次偶然
我最早對寫程式的記憶是高中一年級的電腦課。那時盯著螢幕上的 C++ 基本語法,什麼 for 、void 、return 看來都宛如天書。每次的課堂作業都是抄強者同學 J 的 Code 敷衍了事,然後,打開 Facebook 的開心農場偷朋友種的紅蘿蔔。

 

 
           

如果現在搭時光機回到過去跟當年的自己說:「欸!你十年之後會是一名軟體工程師哦。」

 
           

 

鬼扯。

 

就這樣,高二選了文組,大學讀社會科學。那七、八年間,只要一碰到寫程式,我當下的反應和大多數人一樣:

 

太難了,我不會。

 

但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好好認真學過。

 

直到 2018 年春天,我在北京的時候,強者我朋友 Z 剛好也在北京的一家新創當軟體工程師。有一次,他帶我們一群朋友參觀他的辦公室,分享軟體工程師的一天是什麼樣子:開會、寫程式、解 BUG,累了有貓咪可以擼,吃零食,出門走走讓腦袋放空也行。在我這個「門外漢」聽起來,簡直舒適又愜意。

 

沒想到我還留著貓貓的照片!貓貓可愛誰不愛?雖然我還是偏狗派。(攝於 2018 年北京)圖:Luffy提供

朋友 Z 無心插柳的導覽,在我心裡埋下一顆種子。

 

彼時,我在北京大學修課之餘,也找了一份財經科技記者的實習工作。那是我第一次走進新聞室,初嚐採訪的奔波和新鮮,真實感受背負流量和點閱率的生產壓力,理解記者除了寫稿之外,更重要的或許是累積人脈資本,才有機會疏通一些消息來源,更快得到獨家資訊。

 

這些觀察和體會,讓我開始反思自己是不是真的適合新聞工作。

 

那,我還能做什麼?

 

我想到 Z 的軟體工程師生活。於是,我打開電腦,上網搜尋更多關於軟體工程師的資料。才發現,原來軟體工程師有分好多種:網頁前端、網頁後端、App 開發、資料科學等等。而且,轉職的風潮早已悄悄吹進亞洲。

 

軟體吞噬世界
「站在風口上,豬也會飛。」

 

小米創辦人雷軍一語道盡跟上趨勢的玄機。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沒什麼特別深刻的感覺。隨著我接觸愈來愈多商業科技,想法漸漸有了轉變。

 

線上教育平台降低了學習成本,在傳統學校之外另闢知識傳遞的蹊徑。行動支付提升交易的便利,也促進金融系統和商業模式改變。區塊鏈挾著去中心化的願景走進大眾視野,首先在虛擬貨幣圈爆發。

 

細數這些產品或服務,都是由軟體建構而成。看看 Google、Apple、Microsoft、ByteDance 等科技巨頭,無一不以軟體技術為核心業務,將資訊、金錢、注意力等資源調派其下,藉此變現崛起。

 

我最欣賞的台灣科技作家周欽華,對軟體有著很深刻的剖析

 

軟體是一種調派資源的工具。開發者改改程式碼,軟體就能改變資訊、注意力或貨物的去向。

 

軟體正在吞噬世界,如天道,勢不可違。

 

108課綱新增資訊教育,學生從國中開始學習寫程式。(攝於 2020 年,採訪新北市某一所國中的資訊教育現場)圖:Luffy提供

我在北京當實習記者,天天都要讀科技新聞。讀到後來,碰到最大的困難,就是碰到很多技術概念,卻無法真正理解它運作的機制。要深入了解,就一定會談到軟體,而碰到軟體,就免不了提到程式設計。

 

這種感覺像中間隔著一層薄紗,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感到不對勁,逐漸對軟體調派資源的 know-how 產生興趣。

 

帶著對職涯的另一種想像,以及「軟體是大勢所趨」的想法,我萌生一股念頭:學習寫程式對我的未來有益。一方面,我有機會趁這波轉職風潮,為自己創造新的工作選擇;另一方面,掌握這項技能,有助於我更深入理解科技業,乃至於整個現代世界。

 

副刊/寫在出社會之後:從新聞所畢業 我成為一名前端工程師(上)

副刊/寫在出社會之後:從新聞所畢業 我成為一名前端工程師(下)

 

作者/Luffy 路飛
敲鍵盤的時候,不是在寫程式,就是在寫有的沒的。不定期更新Medium,文章同步收錄在部落格Hello Luffy,最近開始經營 IG @dada.code.dev,佛系分享關於軟體技術、生活、科技與成長的一些哩哩叩叩。

 

相關新聞

您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