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05月01日 星期三

副刊/一日晴雨,百年風華——歲月靜好的埔心、楊梅、富岡(下)

楊梅地景藝術。圖:陳嘉英提供

楊梅早期居民是平埔族凱達格蘭族霄裡社,地勢周邊高,中間低,河流流經其間,形成溪澗谷地,客家人稱台地間的河谷低地為「壢」。清乾隆50年(1875)客家移民鍾朝和、溫廷協來到此山谷,見遍地野生楊梅樹,故稱「楊梅壢」。 繼他們在林爽文事件罹難,佃首沿著社子溪而上開發,乾隆60年(1795)成功開鑿三七圳,農田水源充沛,引來更多移墾之人湧入。

 

 
           

資料上顯示劉銘傳興建台北到新竹的鐵路在此地設站,明治32年(1899) 遷至現今的衛生所,前面的階梯是當時的月台;昭和四年(1929)因此段鐵路坡度過於陡峭遷至現址,舊站房建材拆除後運到南投重建為集集車站。當時楊梅是台北到新竹間的交通中繼站,常年農耕的客家族移入火車站附近當布店、米店、漁貨、豆餅批發商、貨運行等,而逐漸形成大成路到大華街1930年代的老街,演繹不同年代的興衰。

 

 
           
昔日張校長居室,今日好窩有花咖啡屋。圖:陳嘉英提供

大華街走到底是橫跨楊梅溪的「紅梅橋」,日治古橋雖改為水泥橋,原有的橋墩與橋底猶記憶著老街輝煌時代的聲囂繁華。而介於楊梅國中、國小間的楊梅國中張芳杰校長及教職員宿舍群,圍繞著百年樟樹、小葉南杉、白千層、青楓、朴樹、蓮霧樹、芒果樹四季的花果香氣。和洋折衷的建築風格的校長宿舍,以灰褐色洗石子鋪陳出當年辦校募款,地方父老捐米捐錢興學、至工廠搶水泥的務實作風。轉為楊梅故事園區間的獨棟水泥樓,垂花吊藤,名為「好窩有花」,咖啡如詩,糕點如畫。

 

楊梅、富岡發展較早的聚落是伯公崗,意謂「有土地公的小台地」,伯公崗庄、富岡是當時的聚落,因此世居的客家族稱伯公崗,1929年設立富岡車站原名伯公岡停車場,又稱伯公岡驛。

 

有著巴洛克華麗外觀的呂家聲洋樓。圖:陳嘉英提供

這個因為縱貫鐵路設站而興起的小站,是「幸福100」百站之一。戳章裡的圖樣「呂家聲洋樓」建成時間約與富岡車站同在昭和初年建成。呂家祖籍廣東潮州,於乾隆來台自鳳山崎遷居新屋,逐漸為地方望族。位於中正路同的這棟建築寬度橫跨五間店面、雙層建築巴洛克華麗外觀;中央為拜占庭式的半圓穹頂,女兒牆乃採希臘三角山牆、以及橢圓勳牌、花草飾紋細緻雕紋,正門則設計成雙柱式羅馬列柱,配以外刻磚紋基石,柱頭使用八角紋飾,透露出屋主曾任職楊梅庄長、區長的氣勢。

 

紅磚街屋前遇見鄰長,說起中山路與信義街的大井頭福德祠前,曾有一口大井供居民日常之用,久之形成聚落生活中心點,雖說當年熱門的照相館與戲院不在,但市集的米店、雜貨店、布店、食品商店、肉販、菜販等多是數十年老店,也是通往楊梅、新屋、永安漁港的交通中心點。

 

楊梅大成路上街屋。圖:陳嘉英提供

八十年的柑仔店櫥窗掛著客家紅花布,留存這曾經是布店的記憶,旁邊深鎖的店面前有石磨,似乎告訴過往之人這裡是上一代門庭若市的米店,碾米廠的去穀機、選穀機的滑輪日夜轉不停的昌盛歲月,和客家人對米作食物的執著。轉角處僻靜的屋前,老婆婆正和兒子整理剛採收的筊白筍,聽聞我從台北來,在秤妥的袋子裡又添了幾枝,我們都知道那是怎麼樣的心動。

 

這天從風雨中的台北,到情熱的埔心,經過狂風吹襲的楊梅,在富岡遇見驟雨,結束於夕陽下的埤塘。走入時光回溯農地、埤塘、鐵道、縣道、料加工廠、鋼鐵廠、食品工廠風起雲捲的改變;走在地街屋,紅磚、拱廊,感受尋常人家生活,嗅聞我在,你在,他在時的真實。

 

從此,情感與記憶的連結,它變成為一個有意義的「地方」。

 

作者/陳嘉英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閱讀教學課程講師、景美女中語文資優班教師及召集人、曾獲台北市特殊優良教師與台灣省師鐸獎。

 

著作:《課堂外的風景》(與陳智弘合著)、《凝視古典美學:高中古文鑑賞篇》、《寫作力》、《打造閱讀的鷹架:教你如何閱讀》、《閱讀力:三招教你破解閱讀密碼,強化競爭力》、《從世界名著經典出發,提升你的人文閱讀素養、《第一本教你寫好學測國寫的作文書──議題導向的閱讀與寫作》等。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最新消息

您可能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