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09月03日 星期三

食物賣剩「仍在保存期限」為何銷毀?業者揭四大現實

 

餐飲業許多當天未賣完的食物都要報廢,讓人覺得很浪費。(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餐飲業許多當天未賣完的食物都要報廢,讓人覺得很浪費。(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在餐飲業,每天都有大量仍在保存期限內的食物,因未售出而被報廢銷毀,這場看似驚人的浪費,總讓大眾感到不解,並質疑:「為何不將這些食物捐給弱勢,或送給員工與顧客?」對於這個長年來的疑問,一名擁有豐富餐飲經驗的業者在Dcard發文,直指這並非是業者冷血或缺乏愛心,而是背後存在著難以承受的四大現實面。

這名老闆在貼文中坦言,過去他任職的甜點店,即使蛋糕保存期限有3天,也只販售當天新鮮出爐的品項,當天沒賣完就全數報廢。他分享,這種看似浪費的決策,其實是為了維持品牌與營運,背後有更深層的考量。

業者指出,為了品牌信譽和食安問題,只能銷毀沒賣完的食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業者指出,為了品牌信譽和食安問題,只能銷毀沒賣完的食物。(示意圖/翻攝自pixabay)

業者告白:非關愛心或良知 餐飲業「四大現實」難以承受

品牌與定價策略受損: 一旦開始打折或免費贈送,消費者便會養成習慣,只在促銷時才消費,長期下來品牌的價值會被削弱,難以再以原價銷售。如同超商打折麵包的爭議,業者認為這種策略只會養出「笑你買貴」的顧客,削弱品牌定價權。

員工管理與道德風險:若將剩食免費提供給員工,恐導致有心人士為了特定品項,刻意不將商品上架販售,甚至私下轉賣或贈送親友,破壞店家形象,增加管理上的風險。

食安責任與品牌聲譽: 即使食物在保存期限內,但只要離開店家,無論是免費贈送給員工或客人,若後續發生食物中毒等食安問題,店家仍必須承擔法律責任與龐大的公關危機。業者強調,這種吃力不討好的風險,任何品牌都難以承擔。

慈善捐贈的觀感問題:如果店家只在有報廢剩食時才進行捐贈,久而久之可能讓受贈團體或弱勢族群產生「被當成垃圾場」的不佳觀感,反而讓原本的好意變調,無法建立長期穩定的互助關係。

也有業者向現實妥協,販售隔夜食物。(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也有業者向現實妥協,販售隔夜食物。(示意圖/翻攝自pexels)

這位業者以親身經驗舉例,他曾工作的甜點店最終也面臨了妥協。在考量品牌永續經營與避免浪費的兩難下,店家後來決定販售「隔日奶凍」,並向消費者改口稱「保存期限還剩2天」。

業者感嘆,雖然這項決策在外人看來或許有些無情或不合理,但卻是許多餐飲業者在經營中不得不做出的選擇。他無奈寫到:「換個角度,你願意花同樣的錢買前天賣剩的食物嗎?」

 

更多三立新聞網報導
世界之最/豪奢拌麵震驚全網!杭州麵館推「傲世天價麵」一碗近萬元
YouTube Premium嚴抓「跨戶共享」 家庭方案漏洞沒了:14天內恐停權
陳智菡PO抓痕討拍!被譏「民主富二代」 他曝黃國昌勒警恐被關5年
奪命絞肉機!板橋70歲水餃女工慘死 勞檢揭「2大疏失」勒令停業送辦

免責聲明:本文為外稿合作單位授權刊登,如對內容有任何疑問,請向原作單位確認。

spot_imgspot_imgspot_imgspot_img

相關新聞

即時新聞

頭條新聞

熱門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