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身山林,段木栽培的香菇,不僅是外人吃不到的滋味,更是外面沒得買的口感,因為吳如瀅的公公婆婆從不對外行銷。年復一年,都是買家自動找上門。
當吳如瀅見識到了段木栽培的繁複過程,她問公公婆婆,何必那麼辛苦﹖他們說:若是不做了,老客戶會很失望的。真的!她仔細品嘗發覺,段木栽培的香菇經長時間慢慢養成,口感飽滿厚實卻細緻,但這樣辛苦栽培的香菇,卻只是和市面上普及而快速的太空包香菇一樣的售價,太可惜了!
這時吳如瀅深刻意識到,「這是真正的有機!這是寶啊!」她決定守著石壁聚落這最後一家段木香菇寮。而且,她深信段木香菇一定能在市場上受到歡迎!
她自2014年開始研究香菇和傳統栽培法,進一步於2016年推出「盈盈農圃」品牌。種菇生活實在辛苦,通常半夜採菇,凌晨三、四點包裝,五、六點開車送到買家的倉儲,過著起早貪黑的日子。但辛苦有了代價,他們從一開始每年需求一台拖板車量大約25公噸段木,慢慢增加到大約100公噸段木。
從公公婆婆的經歷中,吳如瀅了解到30年多前的石壁,幾乎家家戶戶都種段木香菇。後來因為禁止伐木,段木成本高漲,再加上茶園興起,段木香菇產業逐漸沒落。她的公公就因為不忍這麼好的東西就這樣消失,更不忍心老顧客空手而回,所以,再累再忙都堅持守著這個老行業。
而這位從職場白領成為菇農的石壁媳婦,也開始過著夜巡菇寮,夜燈下抓蟲,暴雨夜裡翻轉沉重段木的山居歲月。她除了必須精進養菌採菇專業,必須承受長時間弓著身子採菇之外,養菇,幾乎沒有農閒時,而是一整年周而復始的苦力活。
然而,就是這高海拔無汙染山林間的雲霧與山中歲月的滋養,成就了段木香菇有機栽培的絕佳環境,也才讓她有了堅持下去的理由。當她在臉書上分享食品展上的美好回餽或是與名廚交流段木香菇料理的美味背後,養菇過程就和許多青農返鄉一樣,絕不是浪漫的故事。
說起這苦力活,從報章雜誌的專訪或是筆者親自上山訪談所能見到的,也只是枝微末節。簡單地說,楓香樹幹鋸成一段一段之後,接著要人力鑽洞,這部分通常全家人要忙碌1個多月才告完成並且展開封蠟,接著澆溼段木,然後才是靜待菌絲成長。由於工作量太大,2015年起與機器植菌公司合作,伐木鑽洞這些粗活總算有了機器代勞。但接下來大約10個月養菇期間的其他苦力活仍是不間斷。
吳如瀅舉例說,菌絲仰賴樹皮定植而形成菇蕾,為了保全樹皮的溼潤度,一家人就這樣徒手緩緩地把每根重約100公斤的段木擺平了、在樹幹上澆灑山泉水,等待原木吸飽了水份,再將沉重的原木一根又一根地豎起來,等待植菌。
這還沒完,接下來每一個半月還必須翻轉一次段木,讓木質裡的水份流動,好讓菌絲充份吸收。能想像吧﹖像這樣反覆弓著腰工作,一整天下來,腰桿子都挺不起來了。她苦笑著說:還得看醫生復健。有時啊,一個不小心,還會被段木砸傷腳。
歷經漫長數個月辛勞與等待,準備收成之際,再一次要把所有段木放倒,2天之後再豎起。就這樣周而復始,中途若是遇到雷雨或颱風天,這對一般農民來說是苦不堪言的日子,卻是滋養香菇最佳時機。吳如瀅與丈夫常在狂風驟雨中,趕往菇寮翻轉一根又一根厚重的段木。
臉上的雨水、汗水或是淚水交織,就為了等來風雨過後的豐美收獲。當溼潤的段木菌穴裡冒出一朵又一朵漂亮的菇傘,一切的辛勞與守護都有了代價。
作者:伊倪思
曾任職平面媒體,長年從事自由寫作與寫作教學,特別熱愛美食與人文小旅行。
本文為作者授權文章,以上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